人类社会的各种文明,都闪耀着璀璨光芒。
世界文明的百花园里,姹紫嫣红竞相开放。
“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我们要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我们要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我们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有助于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
全球文明倡议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后,新时代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天下情怀,展示了中国对构建一个持久和平繁荣世界的整体思考,以全新文明理念体现了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大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新时代的中国,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纽带,汇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文明力量。
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驻足、倾听、思索、交流。习近平主席出访的“文明足迹”不断延伸,一场场“文化外交”,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抹亮丽色彩。
在代表古玛雅文明的奇琴伊察,在带有浓厚伊斯兰文明色彩的撒马尔罕古城,在象征古埃及文明的卢克索神庙,在见证古希腊文明的雅典卫城……历史的长镜头记录下中国领导人秉持平等、谦虚态度,探索各种文明真谛,思考不同文明正确相处之道的身影。
今天,世界各国的相互交融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广泛、更深入。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的杂音不时响起,阻碍着人类发展进步。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不同文明的相遇,应该秉持何种范式,考验着各国领导人的政治智慧,也透射着不同文明和国家的历史记忆与发展逻辑。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201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讲台上,习近平主席以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向世界阐释中国对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态度和原则。
“历史充分证明,只要坚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人类文明就能不断发展繁荣。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依靠物质的手段攻坚克难,也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诚意正心。”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复信希腊学者,强调让一切文明的精华造福当今、造福人类。
“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诠释对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理解和思考。
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出发,习近平主席以深邃睿智的历史眼光洞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宽广博大的天下情怀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顺应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的时代潮流,为更好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提供思想引领和精神动力。
“欢迎你们高中毕业后到中国读大学,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匈牙利青少年喜欢上中文、学习中文,有机会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更多地了解当今中国和中国的历史文化,努力做传承发展中匈友好事业的使者。”兔年春节,习近平主席收到匈牙利匈中双语学校学生的来信后,在复信中鼓励匈牙利青少年更多了解中国。
小小信函,情谊深厚。来信,复信,“一来一往”中,彰显着习近平主席常讲的“中国人重情重义”,更是习近平主席推动文明交流的生动践行。
2022年7月,“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习近平主席在向展览开幕式致贺信时深刻指出:“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在为期3个月的展览中,500多件来自地中海畔的珍贵文物向中国观众展示了意大利文化的深厚底蕴。
3年多前,同样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引发高度关注。展览前1个月,习近平主席对意大利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与时任意大利总理孔特一起参观意大利查获并返还中方流失文物时强调:“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我们要发扬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传承两大文明的友好交往,在历史的积淀中前行。”
2022年9月,在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为米尔济约耶夫总统准备了一份特殊的国礼——中乌合作修复的希瓦古城历史文化遗迹微缩模型。访问前夕,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专门提及古城修复项目:“我2013年访问撒马尔罕时启动的希瓦古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已经圆满竣工,让希瓦这座古城更加绚烂夺目。”
修复并保护好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露天博物馆”,一直是习近平主席的牵挂。2016年6月,在繁忙的国事访问行程中,习近平主席专门抽出时间,会见在乌兹别克斯坦开展文物保护和考古合作的中方文物考古工作者,嘱托他们“一定要把文物保护好”。
“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从印度文明古迹马哈巴利普拉姆古寺庙群到“丝绸之路活化石”布哈拉古城,从秘鲁国家考古人类学历史博物馆到捷克斯特拉霍夫图书馆,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国际场合,始终以开放的眼光、开阔的胸怀对待世界各国人民的文明创造,倡导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既让中华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无论是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还是当今中国日益开放、进步、发展的事实,都有力地回击了‘文明冲突论’和‘国强必霸论’”“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这就是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霸、超越零和博弈,开辟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国际人士纷纷表示,新时代中国的文明观超越文明隔阂、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的藩篱,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和强大精神动力,彰显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文化渊源。”2022年夏天,习近平主席复信马耳他圣玛格丽特中学“中国角”师生,面对历史和现实交织、希望和挑战并存、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世界,深刻阐释蕴含文明智慧的中国方案。
在包容“不同”中寻求“共同”,在尊重“差异”中谋求“大同”,以命运与共代替零和博弈,以文明互鉴打破文明隔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华文明对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一贯追求。
“推动各种形式的合作走深走实,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创造条件”。在习近平主席倡导下,中国近年来举办了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等重要多边会议,为促进各国文明交流、共同发展搭建新的平台,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欢迎。
落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成果,中国与新加坡、巴基斯坦、韩国、伊朗、老挝、亚美尼亚、蒙古国签署关于经典著作互译出版的备忘录;在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上,中方提出加强文化、教育、旅游、体育、媒体、出版、智库、青年、地方等领域交流合作;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中方表示愿同东盟加强职业教育、学历互认等合作,增加中国—东盟菁英奖学金名额,开展青年营等活动;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中方提出将同非洲国家密切配合,共同实施人文交流等“九项工程”;中拉论坛第三届部长会议成果文件指出,中拉愿加强文化艺术、体育、高校、智库、青年、新闻媒体、地方和民间交往等领域交流合作;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上,中方提出将推动500家中阿文化和旅游企业开展合作,为阿国培养1000名文化和旅游人才,同阿方共同实施百部典籍互译工程和50部视听节目合作工程……在习近平主席亲自倡导、亲自推动下,一系列中国方案和中国行动落地生根,为建设文明交融、美美与共的世界注入了新动力。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深入推进民心相通。中国已同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丝路一家亲”行动已在共建国家开展民生合作项目300多个,推动中外社会组织建立近600对合作伙伴关系,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美术馆联盟成员单位达到500多家。“一带一路”倡议核心理念已被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等国际组织重要文件。
着眼于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倡议提出1年多来,已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支持,近70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中方同各方一道积极落实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32项推进倡议合作的务实举措,取得了多项早期收获。在2022年9月中方主持召开的“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部长级会议上,中方进一步明确了倡议推进的路径,提出了同联合国发展机构加强战略对接,同“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国家一道,推进倡议合作,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再采取七大行动,全球共谋发展的力量在不断壮大。
以促进世界安危与共为己任,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中国主张已经得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的赞赏和支持。今年2月,中国正式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进一步阐释了倡议的核心理念与原则,明确了重点合作方向和平台机制。最近,在中国、沙特、伊朗共同努力下,沙特、伊朗北京对话成功举行并取得重大成果,成为有力践行全球安全倡议的一次成功实践。“祝贺中方成功推动沙特和伊朗北京对话取得历史性成果,这充分彰显了中国作为全球大国的重要地位和积极影响”“中国为中东地区实现和平、稳定与安全提供了助力”“中国主张与中国倡议为促进中东地区和平提供智慧,为促成沙伊同意复交发挥了实质性作用”……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方发挥的积极作用,认为这对促进中东地区乃至世界安全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从人类的前途命运出发,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4个“共同倡导”着眼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科学把握文明发展大势,为不同文明间应该如何交往等重大命题给出中国答案。“(俄罗斯)支持中方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愿同中方进一步密切国际协作”“委内瑞拉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团结世界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迎挑战,共谋发展”“全球文明倡议有助于推动世界合力应对急切的全球性挑战,减少冲突和对抗,通过平等互鉴对话实现人类和谐相处”……全球文明倡议一经提出,就引发国际社会积极反响。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体系不断完善、理论内涵不断充实、实践路径不断丰富,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
人们还记得,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现场800多位各国嘉宾在47分钟内响起30多次热烈掌声,演讲引起国际社会热烈反响和广泛共鸣。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我们践行多边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一方领唱”到“众声合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欢迎和支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先后写入联合国决议、安理会决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中,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阿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等积极推进……第七十一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评价:“这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2021年10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深刻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于文明发展演进的重要意义。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在新的征程上,中国将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同国际社会一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