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乍暖还寒,再加上刚刚过去的春节长假,许多人在这个时期大鱼大肉饮食异常丰富,肥甘厚腻、辛辣刺激食物吃得过多。虽说节日期间享尽了口福,但上火也在这个时候找上门了。很多人不仅出现肠胃不适、口干舌燥、便秘等症状,尤其是“燥火”“湿火”“寒包火”频频惹“火”上身。身上这些火气是怎么来的?如何灭?
现象
初春乍暖还寒 最容易惹上三种“火”
春节过后,湖南的天气仍然是春寒料峭,加上近期再次受到冻雨低温雨水的侵袭,人们更加注重防寒保暖。但在御寒的同时,如果不注意适度,就有可能走向反面,容易诱发火气上身。熊暑霖介绍,初春人体感觉到的火气具体表现为“燥火”“湿火”“寒包火”。
烘出来的“燥火”。南方初春仍然冻手冻脚,北方寒冷天有暖气,南方有空调,还有些人会使用电褥子、电暖气等,这些方式都可能加重室内空气的干燥程度。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就会出现“燥火”上身的现象,如嘴唇干裂、咽喉干燥、口渴欲饮等,严重时还有持续的干咳,如近期许多网友吐槽的“刀片嗓”,喉咙干痒、咳嗽并且无痰等,其实就是“燥火”的表现。
吃出来的“湿火”。每年的春节一般在初春时,春节长假,寒冷天气居多,很多人喜欢吃火锅、羊肉等温热或热性食物,肥甘厚味摄入过多时,脾胃因运化不良就会生湿热,即“湿火”。表现为口黏口苦、胃脘胀满、食欲不佳、舌苔黄腻、小便发黄、大便不畅甚至便秘等。
冻出来的“寒包火”。一些人发现自己上火了,就想靠少穿衣服的方法来降火。实际上,已经上身的火气需要在体内疏散、清解,如果靠外面的寒气来祛除火气,反而容易形成另一个病证——“寒包火”。“寒包火”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感冒,这是急性表现,可能出现发热怕冷、咽喉肿痛等;二是感觉身体有慢性上火的症状,全身感觉怕冷、手脚冰凉,同时又经常口舌生疮、口干口苦、脸上起痘等。
分析
分清实火还是虚火,采用不同去火方式
火邪是中医里的外感六淫病邪之一,火邪侵袭人体,可引起一系列症状,通常称为上火。表现为口舌生疮、面红目赤、口腔溃疡、牙龈肿痛、耳朵流脓、咽喉疼痛及咳嗽,皮肤表面出现痈疖疮疡、局部红肿热痛、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及便秘等。
引起这一系列上火症状的原因,可以分为实热和虚热,即实火和虚火。实火主要是由于火热和热毒所引起的,可以直接采用清热泻火的方法,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以上提到的症状多以实火为主。虚火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内阴液(津液)耗损,虚热内生所造成的,所以要采用滋阴清热、润燥的方法。还有一部分体质虚弱的人,常年作息紊乱、熬夜透支、过度脑力工作,或因疾病特殊用药导致虚火,常表现为低热、手足心热、口干盗汗、舌干红无舌苔,属于阴虚火旺,需要养阴清火、滋阴降火。
总之要根据实火、虚火的不同,再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泻火。
针对实火,饮食上可以吃具有泻火作用的食物,如白萝卜、冬瓜、油菜、菠菜、苋菜、槐花等。或者食用单味中药,如黄连、黄芩、栀子、黄柏、菊花、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败酱草、马齿苋等。此外,黄连上清片、三黄片等中药复方,也具有非常好的清热泻火之功效,可用于实火症状的治疗。
针对虚火,可以吃具有滋阴作用的食材,如枸杞子、百合、银耳、莲藕、鸭肉、桑葚子、鳖甲、燕窝等。也可服用具有滋阴清热作用的中药,如麦冬、芦根、生地等,以及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玉女煎等中药复方,这些具有非常好的滋阴清热的作用。
需要提醒的是,上火时无法辨别自己是实火还是虚火时,不建议自行吃金银花、薄荷、黄连等清热解毒的药物。这些药物寒性较大,不清楚自身的体质下随意使用,反而会损伤阴精或阳气,导致阴阳平衡失调,使机体抗病能力下降。
对策
初春时节做到这几点 避免惹“火”上身
泻除体内火气,有哪些具体对策?熊暑霖建议,首先要补充体内水分。冬季干燥,平时要多喝温水,给体内补充水分。冬天吃水果,大家可以加温以后再吃,避免损耗阳气。冬季鼻子干燥,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就是倒一杯热开水,然后对着杯口用力吸气,让水蒸气好好地熏一熏鼻腔,每次做5分钟左右,早晚各一次,对预防鼻腔出血有很好的作用。
其次要合理调节饮食。合理的膳食结构可以改善体质,由于人体的体液呈弱碱性,可以多摄入碱性食物如蔬菜、瓜果、豆制品类、牛奶等。咽喉干燥的人,在饮食上更要注意清淡,避免吃辛辣刺激食物。
想了解更多养老资讯相关信息的朋友请访问:https://www.tyzfchina.com.cn |